2024年 01期
全人教育视域下的中小学国际中文课程目标
吴中伟;丁安琪;论文基于对中小学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性质以及中外外语教育理念发展趋势的分析,对2024版《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阐释。论文指出,新版大纲的课程目标突破了以往将国际中文课程目标局限于单科教学层面的单一目标定位,将课程目标提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更高层面,即从“教学”层面提升到了“教育”层面。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课程目标中培养中文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与促进文化能力、学习和思辨能力以及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这三项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强调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高度认识国际中文课程的价值。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结构与内容的动态演进——基于调研数据的研究
尚超;王婧阳;冯丽萍;《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08年首次发布,2014年修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修订与迭代旨在满足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求。2024年,《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出版。本研究通过搜集与统计93个国家与地区的678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并对教师反馈进行质性编码分析,讨论了大纲的动态演进。研究从教学实践、内容编制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2014版大纲待修订的内容,并针对性阐述了最新版大纲的改进方案。一是优化教学支持,即细化教学理念指导,丰富教学模式应用示例,增加教学实践建议;二是细化教学内容,即精细化语言知识模块,具体化文化内容示例,突出内容实践性;三是强化教学评价,即展示多元评价理念,丰富评价方式,精细化评价示例。改进后的大纲将通过加强实践指导性、提升内容全面性、完善评价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修订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将为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提供指导和参考。
主题引领 多线交织 区别对待——《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
徐晶凝;本文介绍《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24)课程内容部分的设计理念与原则,指出通用课程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实用,因此不仅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各种教学资源,明确标准,而且要为汉语教学机构和教师制定课纲或教学规划提供操作层面上的示范性指导与路线支持。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该大纲确定了课程内容的三大设计原则:(1)主题引领:用五大主题及其子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帮助使用者全面了解每个主题可以涵盖的子主题、话题内容及其在不同等级的教学阶段中可能的分布安排。(2)多线交织:在三等九级的框架下,分别提供话题内容及相应的词汇、语法、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示例,并通过语句示例呈现教学内容彼此牵制、互相照应的融合方式。(3)区别对待:将初等教学课程内容细化为九级,分别提供包括话题、语法、词汇与语句示例在内的教学内容。鉴于高等阶段在语法、词汇教学上相当自由的特点,高等阶段将三个级别合并在一起,粗线条式提供示例;中等阶段则只在词汇和话题内容上进行了分级安排。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编写理念及特征解析
王祖嫘;梁佳宁;《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以下简称《大纲》)是2023年底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最新发布的面向全球中文教学的通用课程大纲,本文着重分析其课程内容部分。《大纲》课程内容编写服务于课程目标,编写理念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规划了“三等九级”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海外中小学各阶段的中文学习需求。在广泛调研海外中文(外语)课纲内容组织方法的基础上,《大纲》采取“内容主题化”的编写理念,以五大主题为统领,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关联统合,尤其在主题功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方面实现了“强关联”,为海外中小学课程内容组织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引领,通用性与国际性兼顾,功能、结构与文化关系的联通等均是此版课程大纲的显著特征。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教学评价的设计理念
张凤永;王祖嫘;王利娜;曹贤文;2024版《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借鉴了国内外教育评价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由国际中文教学的专家小组结合全球范围内中文和外语教学大纲的特点研制了初步的教学评价方案,随后,广泛征集全球一线中文教师及教学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定稿。《大纲》构建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达标性与增值性两套评价路径与基准,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此次修订凸显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优化了评价系统的结构,增强了评价的指导性与实践性,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并提升了考试评价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融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全球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建立配套的评价工具资源库,结合实证研究考察大纲各项评价工具在不同文化中的适用性与效果等,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口译技能标准分析及展望
李晓东;林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化的目标不断前进,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前进方向做出了新的思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拓展了传统“听、说、读、写”四维能力标准,把“译”,即翻译技能标准加入新的中文能力标准中,对学生的笔译能力和口译能力有了具体的等级划分,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启示,也将不可避免地对国际中文教育产生影响。在口译技能标准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在口译场合、口译形式、表达要求上按照不同级别做出了差异化要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内容较为零散。本文旨在通过解构、对比的方法,分析口译技能标准在不同等级的要求中存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口译技能标准的加入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
网状多元学习法与亚洲中文学习者的多维认知研究
王琼;本研究受吉尔·德勒兹生成哲学启发,从网状多元学习法的视角,探讨亚洲国际中文学习者在全球化与技术进步背景下的认知复杂性。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国际中文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习得,而是演变为对文化、社会和技术范式的多维探索。以德勒兹的生成概念为核心,研究强调了知识和学习的流动性与关联性,倡导一种非线性、网络化的学习方法,以超越传统的层级学习模型,更好地反映全球化世界的复杂现实。本研究从5个亚洲国家的中文学习者群体中选取5位研究对象(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在职教师),结合访谈数据,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教育在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中国在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进步、经济合作与投资援助的广泛影响,以及文化教育和旅游合作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显示,网状多元学习法强调的多元性、连通性和异质性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更丰富、更深入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本研究还揭示了学习者在当代中国环境中认知构建与适应的动态过程,不仅丰富了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理论探讨,还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学游一体”——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实境直播课课程设计与实施
纪筱安;汝淑媛;实境直播的教学方式在面向海外学习者的线上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将中华文化教学与实境直播教学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增强学习者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华文化实境直播教学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学游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探讨了该类课程的设计思路、策略和实施要点,提出“课前导趣”“课中激趣”“课后延趣”的具体策略,以及“共同编剧”“双主场互动”等课程组织实施方式。针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华文化实境直播教学,中外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在“学游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密切合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知网文献中韩国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文献计量研究
郑旭文;赵文书;本文借助CiteSpace等计量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韩国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演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帮助该领域研究者们直观、全面地了解本领域研究。同时,本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研究文献结论进行分析,从前人的结论中得出研究规律,为国别化偏误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韩国汉语学习者文献研究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即准备期(1992—1998年),高速发展期(1999—2010年),成熟期(2011—2021年)。第二,韩国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文献的发文机构主要来自高校,高产发文地区主要是与韩国地理位置邻近的周边地区。第三,根据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的结果,热点主题依次为教学策略、汉韩对比、习得、偏误原因、语音、对策、偏误类型、介词、中介语、语料库、离合词、汉字教学等主题。此外,本文还通过对韩国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发现,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些建议。